4月20日,,藥學院張勇慧教授團隊在生命科學領域頂級雜志《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影響因子10.162)上發(fā)表了關于菲啶酮衍生物抗腫瘤研究的最新成果: ZYH005, a novel DNA intercalator, overcomes all-trans retinoic acid resistance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 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8, 46(7): 3284-3297,。張勇慧教授和羅增偉副教授為本論文的通訊作者,,藥學院青年教師童擎一和游慧娟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
張勇慧教授團隊長期專注于藥用植物和真菌來源的天然產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致力于生物活性強的天然產物及其衍生物的藥用開發(fā),。團隊近年來分離和鑒定了天然產物2000余個,其中新化合物800余個,,包括具有全新碳架的PPAPs,、細胞松弛素,、萜類等65個,隸屬于32個不同的新骨架類型,。其中9個化合物被Natural Product Reports評為熱點化合物,。對于生物活性強的化合物,該團隊將進行進一步的開發(fā),,目前在研的有藥用開發(fā)前景的天然產物或衍生物有10余個。
2012年至今,,該團隊從石蒜科蔥蓮屬藥用植物中分離并鑒定了40種生物堿(其中24種為首次發(fā)現(xiàn)),,這些生物堿中的大多數(shù)都具有一定的抗腫瘤活性,活性最強的為含有菲啶酮結構的生物堿,。但是,,自然含量少、有機全合成生和物合成又比較復雜,,使得菲啶酮生物堿的進一步開發(fā)困難重重,。為了克服這一困難,該團隊通過不懈努力,,終于成功開發(fā)出一種環(huán)保,、且成本低的合成菲啶酮母核的方法。本研究中,,該團隊利用這一方法合成了20種新型菲啶酮生物堿,,并對其中的5號化合物(ZYH005)抗APL(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特別是ATRA(全反式維甲酸)耐藥APL的作用和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首次闡明了菲啶酮生物堿通過嵌入DNA來發(fā)揮作用,,在作用機制上不同于已有的APL治療藥物,提示該類化合物具有成為治療APL尤其是ATRA耐藥 APL候選藥物的潛力,;還揭示了DNA損傷修復系統(tǒng)的缺陷決定了APL和ATRA耐藥APL細胞對藥物的反應,,并提出了用DNA靶向藥物來對抗ATRA耐藥的新策略。
本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503305和21708009),、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資助項目(2015M582227),、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8172502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chuàng)新團隊基金(81721005),、華中科技大學學術前沿青年隊基金,、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重大人類疾病綜合創(chuàng)新團隊基金、中央大學基礎研究基金(2017KFYXJJ153和2017KFYXJJ152)和新加坡教育部學術研究基金(MOE 2012-T3-1-001)的資助,。